這本書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邁可˙桑德爾的另外一本著作。我先前在網路上看到書摘之後,就一直很想看,最近終於趁有空看完了大半內容。這本書主要是在講,市場機制在近年來,鋪天蓋地近乎無孔不入的進入了許多過去不歸屬於它的人類生活場域,在某些方面市場機制或許帶給了我們更有效率的運作、更多的福祉與選擇,但在某些方面,也正因為市場機制的入侵,而產生了種種的不平等,加大了貧富間的差距,甚至因為市場機制完全以金錢運作的模式,而腐化了某些金錢財富以外的事物,或許是道德、或是倫理、或是善意、或是情操、或是自律、或是責任、或是公義……

 

雖然我還剩最後一章沒看完,但是我覺得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好幾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實例,所以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然後因為我是用自己的話寫的,所以如果想看更詳細的相關資訊,例如年代、確切數據之類的,就請自己看這本書啦。

 

一、瑞士的核廢料貯存所

 

瑞士是一個非常依賴核能發電的國家,尋找核廢料貯存所也一直是國家必須面對與解決的重大問題。某一次政府規劃要將貯存所,建立在一個人口只有兩千多人的山間小鎮,於是經濟學家,就去詢問這個小鎮的居民,是否同意國家將貯存所建在這個地方?結果51%的人都回答願意,他們在此發揮了高度的公民修養與理性自制,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如果政府在經過長久的評估,費盡心力尋找了許多可能地點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將貯存所建在這裡,能夠為最大多數的人謀取公益的話,他們願意做出犧牲。然後有趣的事情來了,當經濟學家詢問,如果政府給予現金補償,他們是否願意的時候,願意的人驟降成26%,即使將金額提高到每年8500美金(超過瑞士平均家庭月所得中位數),他們還是不為所動,因為如果拿了錢,他們將不再是發揮公民素養與犧牲情操,而只不過是被政府給收買……甚至是賄賂罷了。

 

二、以色列的托兒所

 

以色列有某間托兒所,一直為家長遲到問題所苦,總是會有一部分家長無法準時來接小孩,導致老師必須超時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決定對遲到的家長罰錢,而結果卻適得其反,遲到的家長反倒變成了兩倍,因為這些家長不再認為準時來接小孩是他們的義務,他們也不再對老師充滿歉疚心理,這些家長將罰款視為是補償老師的加班費,讓老師提供額外服務替他們再多照顧小孩久一點。而更糟糕的是,即使這間托兒所後來取消了罰款制度,遲到家長的數目仍然不見減少。

 

三、以色列的募款活動

 

以色列每年都有「善行日」,讓高中生挨家挨戶募捐,這些善款都會用做慈善用途。某年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學生分成A、B、C三組,對於A組,他們只用一場歌頌熱心公益精神與行善情操的簡短演講激勵他們,對於B組,除了演講之外,他們還告訴這些學生,不管勸募到多少錢,除了這些錢都會原封不動的移做公益用途之外,他們還會從實驗資金中,提撥1%給這些學生以做為獎勵,而對於C組,除了演講,他們更將獎勵金提高到10%。結果最後三組勸募到的金額,是A>C>B,沒有獎金的學生們募到了最多的善款。

 

四、美國與英國的血液銀行

 

英國一向鼓勵捐血,希望大家能夠踴躍捐獻熱血,幫助那些需要的人,而他們的血庫也一直存量充沛,而且品質非常優良;相反的,美國則是引入了市場機制,所以美國有不少商業血液銀行,他們向遊民、黑人、低收入戶等等較低的社會階層買血,而其結果卻是美國捐血風氣的低落,美國的血庫一直有血荒問題,而且血的品質往往並不好,美國人並非沒有捐血的精神,但有些人在捐血之前,會不會突然發現,他這樣做是在搶窮人的飯碗?會不會有人覺得,與其捐血倒不如捐錢還比較有效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bysb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